潮汕人將趕集叫“斗墟”,(這里,“斗”是“湊”的意思,如湊熱鬧之“湊”),將市場叫墟市或墟場。
目前潮汕地區(qū)的許多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原來就是墟。如潮安縣的浮洋墟、楓溪墟、意溪墟、普寧縣的鯉湖墟、大壩墟等。
古人說:“村市曰墟,……三日一趁之?!边@“三日一趁之”就是三日一個墟期。逢墟期,萬商云集,舟車往來,熙熙攘攘,好不熱鬧。潮汕的墟期,有每日一墟的,兩日一墟的,但多數(shù)是三日一墟。三日一墟者或者1、4、7日,或3、6、9日,各有定日。大抵相近墟期,但某些專業(yè)市場,如豬苗市場、牛市場等則仍有自然形成的墟期。
“文革”期間,廣東省革命委員會為消滅商品經(jīng)濟(jì),曾通令取消墟期,但沒有完全奏效,反而造成市場冷落,連市場里的國營商業(yè)和供銷社也因之冷冷清清。